我院开设论语课堂第六讲

发布时间:2018-11-16浏览次数:790

11月12日下午2点,我院在文科楼330会议室开设论语课堂第六讲《子路篇》、《宪问篇》。本次论语课堂学习由校关工委副主任张开理老师主讲,马院全体研究生共同参加。在课堂中老师选择性地为我们讲解了这两篇中的一些经典内容,并且联系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,让我们更好地将《论语》所传递的儒家思想内化于心,外化于形。

在《子路篇》的开始,张老师首先详细介绍了孔子学生子路的事迹,让同学们能够在了解历史人物的同时,深刻体会本篇中关于子路的言论。张老师着重讲解了篇中“欲速则不达”这一名句,使同学们明白了做什么事不要光追求速度,不要像课本中齐景公一样妄想能够走得比马还快,急于求成最终会导致失败。做人做事都应放远眼光,注重知识的积累,厚积薄发,自然会水到渠成,达成自己的目标。接下来,在讲解《宪问篇》时,张老师十分明确地阐述了“士”的含义。“士”主要是指具有儒家情怀的知识分子,他们追求生命价值的提升,追求修己安人,追求治国平天下,以天下为己任。通过这一篇章的讲解,很好的帮助同学们建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。

最后,张老师在讲述言论与道德,勇敢与仁义之间的关系时,结合现实发表了很多看法,同学们受益匪浅。文中讲到:“有徳者必有言,有言者不必有徳;仁者必有勇,勇者不必有仁。”孔老夫子的意思是有德行的人一定会讲理,但会讲理的人,不一定有德行,仁人一定会勇敢,但勇敢的人不一定仁。这样的道德哲学观引发同学们的深思,让同学们能更好的审视自我,领悟什么是真正的仁义之人、勇敢之士。

通过本次论语课堂的学习,同学们收获颇多,对孔子弟子子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,通过对“士”的深入学习,对为人处世有了更高的领悟,对做一个心胸开阔,心境敞亮,心态坦然的人又更近了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