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院开设论语课堂第十一讲

发布时间:2019-05-31浏览次数:862

530日上午九点半,我院在文科楼301会议室开设论语课堂第十一讲《尧曰篇》。本次论语课堂学习由校关工委张开理老师主讲,马院研一、研二研究生共同参加。在课堂中,张老师为同学们详细讲解了全篇内容,通过讲述尧、舜、汤、文王、武等古代贤君的言行来阐明儒家复兴礼义、以人为本的政治理想。

《尧曰篇》的第一部分讲到:“宽则得众,信则民任焉,敏则有功,公则说。”宽厚就会得到群众的拥护,诚信就会得到民众的信任,办事勤敏就会有功绩,公正就会使百姓心悦诚服。张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同学们了解到孔子教学,特重以史为鉴,因此本篇中有很多通过历史人物的评述阐发为政及为人处世之道,强调勤政爱民的重要性。

在第二部分,张老师比较系统地讲述了《尧曰篇》中关于如何为政的内容,提出的“五美”、“四恶”,涉及民生、君德及教育等方面,孔子讲述的这些为政原则,都是与德教、礼法分不开的。这些提法在今天仍有相当的适用性与合理性。联系上一章,将古代帝王之贤德树立为楷模典范,其实都表现了孔子毕生追求的复兴周礼的理想——“如有用我者,吾其为东周乎?”,而并非自己掌权执政。

最后,张老师动情地讲到:“不知命,无以为君子也;不知礼,无以立也;不知言,无以知人也。”以此章作为全书的终篇,用意深远,知命、知礼、知言值得终身思考和践行。人生正是在这些“不知”之中寻求前进的道路。因此,这“三知”的重要内涵并不在于必需要求得结果,求得终点,而在于提倡对“知”永不停息的追求过程。在这种无止境之中,个体拥有了更为广阔的超越的可能,使得人们在命运这一神秘可畏的力量面前,通过求“知”获得了改变人生、改变世界的意义。

通过张老师的讲授,同学们受益匪浅,对孔子的政治理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,学习孔子的“三知”,对是非善恶与德教礼法也有了更深层的认识。在课堂的最后,张老师对同学们寄予厚望,并和大家分享总结了《论语》学习的心得,为本次论语课堂学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