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4日至7日,马克思主义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教师研修团走进福建宁德、厦门,开展以“不忘初心·重走革命路”为主题的红色实践研修活动。
4日,研修团从福建宁德的霞浦县城出发,沿着盘山公路一路向西,目光所及峰峦重叠、草木苍翠,驱车1个多小时后,终于来到了大山深处的西胜村。穿过山谷里的一片电商葡萄园基地,山脚下是不大的西胜寺,1930年,闽东游击队就诞生在此。
这里地处两县四乡结合部,为少数民族畲族聚居地。步入西胜寺隔壁的闽东红军独立团旧址陈列室,部队历史沿革图文展和根据地地形地貌沙盘,让研修团对闽东革命历史有了直观深入的了解。在叶飞、曾志为代表的中共闽东特委领导下,游击队很快发展为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红军独立团,创建了闽东革命根据地,先后参加过土地革命、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、抗美援朝战争,可谓一支英雄的部队。
6日,研修团来到宁德三都澳斗姆岛红色革命旧址。1930年代,叶飞领导的闽东红军在三都澳开辟了闽东海上交通线,斗姆岛就是其中一个秘密据点。斗姆岛是一座山岛,南侧山坳里有许多岩洞,洞内乱石嶙峋,蜿蜒曲折,当时许多军需品都藏于洞中,受敌人追捕的地下党员也被安置在这里而后转移。在近40度高温的烈日炙烤下,老师们穿行在当年交通员走过的山崖峭壁间、躲过的岩洞迷宫中,一路下来气喘吁吁、汗流浃背,切实体会到了闽东红军穿梭在海岛交通线上的艰辛。
7日上午,研修团一行前往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交流,无意间发现该院所在的囊萤楼挂着“福建第一个党组织旧址”的牌子。这引起了老师们的好奇。原来,早在1926年2月,我党就在厦大学生宿舍囊萤楼创立了福建第一个党支部,支部成员罗扬才、李觉民、罗秋天皆为青年学生。1927年6月2日,罗扬才残遭国民党杀害,时年22岁。
革命的火种一经点燃,便生生不息。1930年8月,中共福建省委机关秘密迁至与厦门大学隔海相望的鼓浪屿区虎巷8号,继续指挥全省的革命斗争。
7日下午,研修团一路寻找到虎巷8号。站在革命旧址前,遥想当年,每天上午,军委秘书曾志像个到市场买菜的家庭主妇,把文件带到黄家渡一棵树下与虎巷8号的省委小交通员黄若章交接。黄若章也在此时把各地送给军委的报告交给曾志。1931年3月25日,省委机关遭到破坏,秘密交通线被迫转移。
通过这次福建之行,研修团对毛泽东提出的“农村包围城市,武装夺取政权”革命道路有了切身认识:一是福建多山,交通困难,不利于国民党机械化军事作战;二是福建贫穷,农民的革命精神高涨;三是福建从地理上看,属于国民党统治的薄弱环节,从力量上看,没有出现两广、山西等省那样威霸一方的军阀,也属于国民党统治的薄弱环节。
“百闻不如一见,这次福建之行不仅印证了毛泽东思想的伟大,也印证了实践调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。”研修团成员熊玉文教授认为,此次实践调研对讲深、讲透、讲活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》和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》课程相关内容意义重大。
“党史就是最生动的教科书。重访闽东红军独立团和福建党组织的革命足迹,就是一堂鲜活生动的思政课,就是一次共产党人的‘补钙之旅’和‘精神之旅’。”研修团团长、学院党委书记沈召前表示,福建早期党组织和闽东红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浴血奋战、百折不饶,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,值得我们永远铭记。研修团将把研修中搜集到的鲜活革命事迹融进思政课堂,让青年学生在学史中增信、明理、崇德、力行,筑牢听党话、跟党走的思想根基,自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。
(撰稿:沈金霞 编辑:李智 初审:史献芝 审核:沈召前)
西胜村闽东红军独立团旧址研修
西胜村闽东红军独立团旧址研修
西胜村闽东红军独立团旧址合影
重走闽东红军海上交通线
斗姆岛地下交通站旧址合影
福建第一个党组织旧址研修
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旧址研修